如何缓解在封闭式管理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和机构员工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疏导方式就是激发大家的正能量。
随着郑州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防控措施的不断升级,各种信息包括真假难辨的谣言的散布传播,一些社会公众也受到干扰,表现出过度紧张不安和沮丧焦虑的情绪。
相比之下,养老机构在疫情产生初期基本上就已实施封闭式管理,严控人员进出,可以说养老机构内是相对安全的。
但现在机构内的老年人和工作人员虽然看起来安静祥和,但在封闭空间待久了,缺乏正常的人际社交和娱乐活动,又要持续紧张面对情况不明且尚未解除的危机,老年人和员工也不可避免因为疫情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这时候就需要及时危机心理干预,进行情绪疏导。危机心理干预万变不离其宗,最关键的是激发大家内心的正能量,在机构内营造积极面对危机和压力的良好氛围。
1、恐慌,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缺乏可控感
国家卫健委也发布有《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各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面对疫情,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人群根据受到疫情影响大小不同分为四级。封闭式管理的养老机构相对安全,内部的老年人和工作人员基本属于第四级人群。
即使是这样,也会出现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盲目消毒,过度防护造成的恐惧、焦虑等情绪。而老年人由于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减少,与家人不能见面,则容易压抑、易怒,甚至出现有对工作人员的言语和肢体冲撞等。
恐慌,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缺乏可控感。严重的恐慌通常以“指向内”或者“指向外”的方式表现出来。指向内部,人可能会抑郁;指向外部,就变成了攻击他人的行为。而科学、有力、有序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可控感和安全感。
2、宣教科学防护知识,传播正能量
心理学上有个重要的概念叫替代创伤——意为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因为我看到了别人经历的痛苦,我也会感到类似痛苦。
从人的心理特点来分析,相较于“好消息”,人们本能地会对所谓的“坏消息”“危险信息”更敏感,而现在新媒体手段的便捷,又加速了这种情绪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方式是,不突出那些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信息,而要更加凸显客观、科学的信息,传递乐观积极的信息。
1、通过院内布告栏、内部培训等方式,传递播报抗击疫情的最新消息和正面舆情,开展科学防护知识宣教,破除谣言和恐慌。
2、在院内设置疫情期间的互动活动形式,鼓励老年人和员工参与,传递积极乐观的情绪。
3、组织一些积极向上乐观的活动,如为疫区加油的笔会、诗句、口号等征集活动,公示到公共区域。
3、对老年人:足够共情、参与感、有节奏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决定一个人免疫能力的重要方面。即使封闭式管理期间不宜举办集体活动,养老机构仍然可以在充分评估风险的前提下,分时错峰开展一些小范围的户外活动和线上活动。
活动的安排要注意几个关键词:
1、足够共情。活动的内容要与疫情同频,积极倾听老年人对于疫情的感受,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2、节奏感。活动安排应该有节奏有重点,首先要对老年人先安抚,如员工在旁陪伴、与家属通微信、通报疫情、分享防疫事迹,然后组织活动。活动也要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设立轻重不同的主题,对于个别烦躁的老人要有带领,重点关注。
3、参与感。有参与感,老年人才会配合活动。可以鼓励老年人适度参与机构的工作,体会员工的紧张程度,增进互相理解和包容。
4、互动性。多组织一些动手的活动,单向输入性的活动容易倦怠,互动性的有乐趣,比如制作千纸鹤折纸和心愿树等。
5、趣味性和竞技性。活动中可以发一些小有奖品,会让老年人更有成就感,活动更多彩。
6、人情味。鼓励老年人保持与家人的定期联络,特别是要对在卧床区的老年人尽量给予远程充分的精神支持,传递浓浓的温情。
4、对员工:组织减压小组,传递信心
在养老机构里,除了老年人之外,员工的心理疏导和支持也不容忽视。因为防疫工作压力比较大,消毒工作频率的增加,人手不足和对疫情的恐惧都会造成员工情绪上的紧张。可以组织减压小组活动,开展情绪疏导,给员工加油鼓劲。
疫情肆虐,正是考验养老机构综合实力的时候。在非常时期,通过正能量的活动和宣传,疏解引导老年人和员工的不良情绪,培育正气,必将筑起一道精神上的坚强防线,最终打赢这场对抗疾疫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