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龄化的核心理念,从宏观上讲,是在社会老龄化的情况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使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具体到微观实操层面,颐和小编认为社工活动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助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的基石——活动多元化和长者参与度
养老机构可以通过社工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邀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及认知程度的老人参与到健康老龄化的落地实践中。社工安排活动时,关注点或侧重面要多倾向于患有认知障碍症的老人,同时兼顾到全体老人的参与度。
认知障碍长者在活动参与中表现差异性较大,有些老人能够基本跟上小组活动的流程。而部分患有中重度认知障碍症患者,在小组活动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其中有个别长者,由于睡眠习惯颠倒,夜间睡眠质量低,在白天的小组活动中是基本上处于昏睡或者是嗜睡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轻轻抚触,或者是拉手的动作,来唤醒老人,再鼓励他们参与活动,而非不断地、反复提醒老人醒来,或者强迫其参与小组活动。对于精力不济的长者参加活动时,应该在尊重他的生活习惯和病情的基础上,再考虑调动其活动的主动性,切忌不分主次、不分对象地一刀切。
健康老龄化并不是活跃老人或者有自理能力老年人的专享。所有老年人不同程度地都需要健康老龄化,哪怕是被动型健康老龄化,都对老年人的生活有巨大的意义。有组织的健脑操、健手操以及唱歌读书等活动实际上是养老机构内部的“健康老龄化”过程,即使对于失能老人也可以开启身心合一的“健康老龄化”养老模式,虽然需要外力推动,属于被动的健康老龄化,但依然十分宝贵,这体现了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养老机构老年人集中养老的优势。
健康老龄化的引领和推动者——社工和老人
对老年人工作,需要持有 “三心”,即爱心、用心和耐心。由于服务对象每位都是饱经沧桑和充满丰富人性的个体,服务就必须是一个以心印心的过程。为满足老年人需求,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服务流程的专业性固然重要,但在部署和实施健康老龄化的工作中,需要达成社工与老人之间心的连接,通过诚敬之意和专业之行,才能最终实现服务的根本目标。小组活动设计时,赋权让老年人参与进来,尊重其话语权,让老年人能够主宰和设计自己的生活,将使活动变得更有意义。特别要考虑到老人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家庭状况和个人兴趣爱好等背景资料。
养老机构对于老人家的日常身体照护,其实是长者需求中最基本的部分,即生理和安全需求。通过在养老机构,和老人们进一步深入接触,笔者发现长者对于养老品质中的精神层面照护越来越具体和明晰,有强烈的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精神范畴类需求。另外,考虑到照护对象,都是有丰富生活经验和学识的老人,在谈话的语气、语调和话题上,都需要有长者的鲜明特点,强调孝顺之心、用温暖和平等的语气沟通,不能像对待幼儿园的孩子的口吻,这样会适得其反,引起老人的反感。建议把握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孝的两点:一是敬,二是顺。在活动的组织安排上,符合老人的成熟度和思考特点,同时又要有知识趣味性,小组活动中沟通技巧的运用,体现在每一个环节,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实践中,需要结合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中,要避免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避免追求活动完全游戏论,过分强调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化,而缺乏理性和知性引导和思考;另一个方面是过分强调内容中心论,只注重活动内容的有效性,而缺乏形象和生动的色彩,这两个极端都会导致我们活动的片面化,不能充分满足老人的认知和精神需求。
健康老龄化的帮手和辅助者——志愿者
养老机构的志愿者助推健康老龄化的进程。服务于养老机构的志愿者,通常怀抱为老年人和社会奉献一己之力和提高自身生命质量的初心,他们当中不乏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集其优长和跨界思考的能力,为健康老龄化提供行动示范作用。
现有志愿者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面,许多养老机构还处在开始阶段。志愿者服务多是集体参与形式,主要来自于学校团体,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有服务扎堆现象。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和老人聊天和表演节目,缺乏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和长效性。从志愿者个人的角度看,由于没有长期的承诺,往往是提供蜻蜓点水式的支持,工作内容缺乏深度,可能完成一次的志愿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就可以画上句号。但从接受志愿服务的老人角度看,还未和志愿者建立情感的联系,就已经到了告别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机构对于志愿者服务是持欢迎和感谢的态度,但有时由于活动缺乏周密组织,甚至给长者和日常生活工作带来打扰。更重要的是从健康和安全的角度,应该建立对志愿者资质审核的流程,所谓的资质审核,包括志愿者的身体健康合规和无犯罪记录两个方面,还有需要调查志愿者服务的工作目的、服务项目和时间。从国外现有的养老机构义工实践来看,要求志愿者服务至少承诺半年的志愿服务时间,这样无论从志愿者的角度还是长者的角度,都能在这个可持续性的志愿活动中,拥有一个过程性的收获,而不是一个时点上的瞬间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