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人们对自己步入到老年生活做出的描述。的确,人们到了老年阶段,除了被冠以“老年人”的标签之外,还面临着生理老化以及社会角色的转换和退化,孤独、抑郁也会随之产生。面对这种现象,作为一名社工,如何帮助老年群体实现价值,转变他们“消极老年生活状态”的观念,实现老有所为,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社工需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群际间和人际间的接触,使他们在老年阶段也能获得讯息、情绪支持、物质帮助与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
以小编所在的机构为例,颐和社工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支持体系,以手工、园艺、歌唱小组为媒介,为老年人搭建活动平台,调动老年人积极参与,扩大自己的社交关系,让他们获得新的社会接触,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

二、改变不合理信念
老年群体退休后,社会角色逐渐弱化,再加上社会的急剧变迁在客观上使他们丧失原有经验的优势,在这个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甚至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电脑,他们昔日的地位、权威被彻底颠覆,受到社会排斥,所以他们会产生无权感,自我效能感缺失,否定自己等一系列不合理的认知。
针对这种情况,颐和社工会帮助他们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引导他们积极看待老龄生活,适时调整角色行为,并积极适应各方面的变化。同时在增权理论的指导下,激发和挖掘他们的潜能,唤醒老人的自我认知,提升自我能力,培养和发展他们“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

三、引导大众改变偏见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社会大众让他们改变对老年群体的一些偏见、刻板印象,不应以健康、能力、权力和财富等片面的指标来评价老年群体,而忽视他们曾为社会和家庭所做出的贡献。
要给予他们公平的发展机会和继续参与社会的权力,尊重老年人的特殊性和特殊价值,支持并鼓励他们继续参与社会生活,让老年群体也能老有所为,提高他们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