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带来老龄人口养老、医疗、卫生等新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养老问题考虑在内。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和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给我国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完善养老产业政策,大力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既是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新华社发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2万个,床位381万张,接收各类人员262万人。我国的养老产业尚处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型产业的起步状态,盈利较低而且没有固定、成熟的商业模式。通过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养老产业将逐步过渡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口碑、技术、品牌将成为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个性化服务将成为养老产业的主要新特征。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城乡差异化明显,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基于参保对象的不同身份而将其纳入不同制度,从而形成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三足鼎立的制度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差异巨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高于农村居民,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此外,以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为例,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维护不到位和管理滞后,都制约了养老服务的发展进程。小区规划过程中忽视了老年人对于住宅以及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导致老年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
国家养老政策执行匹配性较差。政策在制定、实施过程中整合力度不足,缺乏统一规划,不仅使养老服务不到位,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当前社区承担了我国主要的养老服务,但由于其在人员、资金和组织上都存在明显弱势,难以保证养老服务的全面提升。老年人作为异质性较强的社会群体,其复杂多样的需求必须由成熟的服务市场供给,但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仍由政府主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对接不足。养老服务准入和提供标准的建设滞后,国家尚未出台专门针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评估的政策和指导意见,这些都将影响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
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我国养老服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各阶层对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的认识不到位。政府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高。社会各阶层没有正确认识到养老产业的内涵,对养老产业发展途径基本处于观望阶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不强,导致社会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投入积极性低,养老服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严重滞后。目前的养老服务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服务项目和内容过于单一,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相关产业没有开发起来,食品、疗养、娱乐、旅游、教育等相关项目少,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而且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仍存在政策扶持体系不健全、监管缺失、缺少专业人员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