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20—
夏季养生
颐保健康

前言
夏三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从立夏开始到立秋前结束,为农历的四至六月,阳历的5-7月。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极阴生,万物成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是天地之气相交最为旺盛的季节,草木生长最为繁茂,夏季养生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01
心理调节
夏属火,与心相应,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在长,人体阳气亦然,发怒容易使阳气过度亢盛,气血上冲,因此应该保持心情平静,胸怀宽阔,神清气和。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和阳气的升发。切忌懈怠厌倦,恼怒忧郁,以免阻碍气机。
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与民间常说“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寓意相通。
02
夏季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是养心的季节。炎热的夏季,更宜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听轻音乐是一个调息的好方法,轻音乐能舒缓气息,使心得到平静,让心脏得到休息。应保护阳气,不应让它过于旺盛而上火,另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
夏季,我们不忘皮肤的防晒,但后脑防晒却被忽视了。后脑是全身阳气最盛的部位,后脑经常晒太阳等于体内不断聚焦阳气,阳气过盛容易出现中暑症状。所以出门应做好后脑的防晒。
夏季常会出现胃肠不适、乏力倦怠、头晕头痛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疰夏”。因此夏季饮食应采用清淡食材,宜吃冬瓜、萝卜、黄瓜、黑木耳、苦瓜、淡水鱼、养生茶及有利于和胃养胃的食物。
夏季暑热出汗较多,可适当食用冷饮补充水分,帮助体内散发热量。但冰镇饮料、雪糕、冷面、生冷瓜果等冷饮冷食不宜多吃。
过食会伤及脾胃,令人吐泻。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解渴消暑之佳品,也不宜冰镇。老人、儿童及体质较弱者,对冷热刺激反应较大,更不可贪凉。
03
起居调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夏三月,此为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日长夜短,在作息上就应当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特点,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保持阳气的旺盛。
起居上还应注意预防中暑。“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恢复疲劳。
随着空调的推广使用,夏日患空调病的人数逐年递增,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乏力,以及一些皮肤过敏症状。应注意保持空气流通新鲜,定时开窗换气,清扫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以不超过5度为宜,夜间睡眠最好不用空调;从空调环境中外出,应先在阴凉地方活动片刻,让身体逐渐适应,从户外进入空调环境后,勿使冷风直吹;若长期在空调室内者,避免处于风口,注意衣着保暖,尽量到户外活动,多喝温开水,加速体内新陈代谢。
部分网络转载,仅供参考